当前位置:首页  安财要闻

【65周年校庆·校友风采】一门两代,三人共话安财情

发布时间:2024-04-12浏览次数:1216

校友简介:柴宗骞,安徽财贸学院1960级食品工业专业学生,系安财第二届毕业生,曾任阜阳市商务办公室主任。柴为民,柴宗骞长子, 安徽财贸学院1988级农业生产资料商品学专业学生,现为中共阜阳市委督查考核办公室二级调研员。柴风华,柴宗骞次子,安徽财贸学院1989级商品学专业学生,现任阜阳市税务局契税征缴中心副主任。

柴宗骞(中)、柴为民(左)、柴风华(右)合影

翻开校友通讯录,记者发现罕见一幕,阜阳市柴宗骞家庭两代三人同为安徽财经大学校友,从1960年到1989年,跨过近三十年的时光岁月,先后在安财读书深造,薪火相传,赓续荣光,接续见证着安财的建设发展,为安财建校史上鲜有其比。

面对记者采访,老校友柴宗骞虽已85岁高龄,但仍思维清晰、条理分明,围绕着安财的发展历史、校友的桑梓情怀、母校的未来宏图等畅所欲言。64年前的求学岁月,虽已星燧贸迁,但却记忆犹新。回述当年,感慨万端,泪眼潸潸;聊说现在,无比自豪,笑意盈盈;畅想未来,激情未减,信心满满。其子柴为民、柴风华两人,一直静静聆听着父亲的讲述,感同身受,心潮澎湃,赤子胸怀。三十多年前,正是出于对安财荣史的敬仰,对财经事业的敬慕,对父亲报国的敬重,两兄弟在择校时,决定沿着父辈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

峥嵘岁月 走进安财求发展

1960年,老校友柴宗骞身背一床被褥,步行百里报考,终被安徽财贸学院工业经济系食品工业专业录取,成为安财第二届学生。

忆昔当年艰苦岁月,柴宗骞说“我是农村的孩子,除了阜阳其他地方都没有去过,从阜阳一中考入安财这个心仪的高等学府,就是跳过龙门、成龙成凤”。然而,第一次坐火车到省会合肥上大学,他心里不免忐忑不安,不知将如何面对旅程的困难、未知的环境和将来的学业,大学的生涯该如何走好。晚上十二点火车到了合肥,已是夜色阑珊,周围灯火稀疏,想着可能要露宿街头,便心存畏惧、行有所止,但没想到学校在火车站安排专人迎接新同学,让他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

回想起六十多年前的大学报到场景,老校友难掩欣喜和激动。学校的安排太周到细致了,学长学姐的热情相帮、嘘寒问暖,让颠簸一路的他心情释然,感觉进入了一个温暖的家,享受到了亲人般的接待。从此,在安财这个大家庭里,他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安心开始了四年的学习生涯。

艰苦的并非只有生活。据他回忆,当时的安财刚刚建成,校园不大,尽是平房,学习生活条件可以用“简陋”形容。面对当时的环境,柴宗骞并没有感到失望,因为他的志向就是考进财贸学院,从管仲之乡的农村走到蓬勃发展的城市,从信奉“重商”理念走向专业院校“学商”,就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也为他的赤子之心、报国之情、事业发展铺就了金光大道。在安财的教育培养下,踏踏实实走出人生发展的轨迹,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极其重要极其难忘,他非常感谢母校安财的育才造士之情。

相比父亲口中三十年前的“简陋”校园,柴为民、柴风华兄弟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入学时,看到了不一样的安财风采。彼时,安财第三个校区---龙湖西校区刚刚建成,作为新入驻的学子,看到了崭新的宿舍楼、高耸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先进的教学设施,一切都是焕然一新、欣欣向荣。安财的发展已迈入高速时代,专业设置、软硬件的建设都已步入正轨。回想起当年初进安财,站立在安财校门口,兄弟俩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因为在他们看来,“财大”是部属院校,更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学!

他们更以当年的正确选择而自豪,因为,现在的安财是安徽名校,60多年的校龄,近30万名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社会各界认可,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以安财学生的“标签”而由衷地骄傲。

砥砺奋斗 立足岗位创佳绩

1964年,柴宗骞顺利从安徽财贸学院毕业,作为当时不可多得的大学生,组织上非常看重,分配他到多地工作锻炼,先后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任职。说到工作成绩,他说最难忘的当属在供销社的工作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大潮风云雷动,商业体系发生重大变革,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商品经济到商品管理,再从商品管理到市场开放的巨大变化,柴宗骞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时市属所辖的供销系统几近崩溃,基层供销社出现大面积亏损,房子、门面、仓库等都被变卖发了工资,商业阵地被私营经济打得七零八落,职工大多辞职另谋生计。

临危受命,柴宗骞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帮助基层供销社脱离困境、重获新生。此时,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结合自己在基层一线积累的多年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摸底,跑遍了十个县市的几乎所有基层社。依据调查研究所掌握的具体实际情况,剖析问题根源,找求破局之策,从统一思想、把握方向、总结经验、办出特色四个方面入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他带领全系统上万名职工敢闯敢试,创新经营模式,改善管理方法,强化成本控制,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不出几年就带领全系统尤其是基层供销社大面积扭亏增盈,并打造出像阜阳商厦这样经营规模上亿的企业。他的工作得到了组织充分认可,先后被授予“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先进工作者”“阜阳市人大代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繁忙工作之余,柴宗骞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先后在《合作经济》《商业经济管理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谈及工作经验时,柴宗骞谦虚地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经验,无非是踏踏实实苦干,认认真真工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

赓续接力 行稳致远勇前行

1990年从安财毕业后,柴为民主要在阜阳市委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多次参与市里的重要工作部署落实和重点工作安排,尤其是在抗洪抢险、抗疫战线上不畏艰难冲锋在前,受到省市多次表彰。回顾工作经历,他认为,学习力是安财给予他的最大最好的馈赠。学校开放的理念、自由的氛围、浓厚的学风,让他如鱼得水,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弥补了视角的偏狭和知识面的不足,为进入机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柴为民说,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点亮了他的校园生活,开拓了他的审视眼界,塑造了他的独立个性,强化了他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的工作作风。“我永远记得伟人的一句话,中国的事情急不得、慢不得。这句话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对我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柴为民提到的这句话,如同信条一般,浸润着他的思想和行为。在处理许多疑难杂症、棘手问题时,他学会了用这种辩证的思维来处理,冷静分析,厘清轻重缓急。因为急不得,该缓的时候沉心静气,一件一件地干,水到渠成地做;因为慢不得,该急的时候雷厉风行,看准时机,大刀阔斧地干,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努力把组织交办的事情做细做实做好。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正是运用了安财打下的良好基础,柴为民在工作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并将多年工作心得和经验结集专著出版。

“我的人生理念是在安财学习期间建立的,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柴为民感慨地说。初始他认为“努力定有收获”,计较得失,讲究付出与产出的比率,希望尽快得到认可、尽快取得收获。后来成熟了,形成了“努力会有收获”朴素的认识,一心放到工作上,只求耕耘不计得失,不断提升自己能力,认认真真做事,精益求精,自然而然获得了认可,并有所收获。基于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他将人生信条进一步深化,分享给学弟学妹的是:“努力终有收获”。信念坚定信心,信心鼓舞干劲。从安财获得的这些感悟,不断浸润着他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他行稳致远。

1991年从安财毕业后,柴风华虽辗转在多部门多岗位工作,但主要是为群众服务。多年来,他一直牢记“知行统一”的校训,将群众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努力通过自己细心周到的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说到自己,他谦虚地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而又能做好做精,就是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最好的交代。

耳濡目染 树牢志向共传承

“我们家的这种精神,不是天生,而是根植一种韧性。这种韧性是坚韧不拔、是艰苦奋斗、是志存高远。有了这种精神的鼓舞,我们家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谈及家庭教育,老校友柴宗骞满是自豪。现在家中13口人,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其中包括两人留学归国、两位高级经济师。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柴宗骞表示,“柴门”家风就是“敏学笃行,勤俭廉直”。经过两代人的努力,这种家风在家庭中不断晕染,从小就影响着孩子成长和培养。个人品德方面,教会他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学业建设方面,培养他们诚信博学、知行统一、奋楫笃行;生活工作方面,鼓舞他们艰苦耐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就是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引领下,柴家的孩子们个个勤俭持家、奋勇争先,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父亲的表率,家风的传承,无形之中激励着柴为民、柴风华兄弟俩。除了在他们高考时,果断听取了父亲的建议,报考了安徽财贸学院外,更是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求所得的奉献精神。

采访接近尾声,柴宗骞饱含深情地说:我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同时也很想念母校,希望有机会能再回母校看看,也希望母校越办越好!柴风华则为学弟学妹们送上了心语:作为安财学子,要有理想、有抱负,要学好真本领,不惧各种挑战,在奋斗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柴为民更是寄语母校和学友们:坐落在龙子湖畔,应像龙湖一样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厚植家国情怀、文化底蕴,像淮河之水一样奔向大海、奔向未来!他祝各位学友在未来的发展中,如鱼得水,如虎在山,如马奔腾,如龙翔天,共话友谊,共享成果,共担时艰,共襄未来。

(撰稿:文学院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 张婧 党委宣传部 樊金坦;审核:党委宣传部 王秋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