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安财要闻

【榜样的力量·校友篇】马成文:从研途起步,以校训为翼逐梦人生

发布时间:2025-05-02浏览次数:10

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巨树,也让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浩瀚江河。在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之际,首届统计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从教三十七载的马成文教授,提笔写下深情长文。他以亲历者的视角,将个人成长与母校发展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那些泛黄的笔记本、手写的教案、尘封的论文手稿,不仅是时光镌刻的历史印记,更是一代代安财人“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精神丰碑。

问道西席:青衿岁月淬学脉

1985年,学校在26年本科教育积淀的基础上,正式开启研究生教育的新纪元,首批招收统计学、会计学、商业经济3个专业,共13名学生。我于同年6月从安徽财经大学(原安徽财贸学院)商业计划统计专业本科毕业后,怀揣着对知识殿堂更深层次的向往,在9月再次踏入这熟悉又充满期待的校园,成为首届统计学专业研究生,由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学术征程。

当时的校园,位于如今的安财龙湖西校区,占地面积不及现在的三分之二,并且交通不便,周边除了214科研所外全是农田。尽管条件艰苦,学校却倾尽所有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两人一间、四人一套的教工宿舍,还贴心配备了一台电视,方便我们课余休闲;每人有一台收录机,助力我们学习英语;每人一个计算器,满足专业课计算需求。学校与学院的教师图书阅览室也对我们研究生全面开放,那些静默矗立的书架如同知识的密林,层层叠叠的文献则似林间流淌的溪泉,滋养着我们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心田。这方寸天地间,思想的根系悄然蔓延,最终长成我们学术生命的参天枝干。

若说物质条件是成长的沃土,那么顶尖的师资便是照亮前路的明灯。我们的课堂汇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海归学者与学界泰斗,他们用毕生积淀的学识,为我们推开一扇扇学科前沿的窗口。尤为珍贵的是,首届统计学专业仅有两名学生,却配备了八位导师。必修课上,教授面对两名学生倾囊相授;选修课时,师生常围坐一桌深入论道。这种近乎“奢侈”的教育资源配置,不仅是安财对学术传承的极致追求,更是“诚信博学 知行统一”校训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先生们严谨治学的风骨,如同烙印般刻入我的学术生命,成为日后执教生涯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对我而言,是一场辛苦而充实的修行。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四点一线,构成了我每日生活的固定轨迹。没有数据库的年代,知识需要用手掌抓取。为了完成文献阅读任务与课程论文撰写,周末我常常在书架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手抄笔记成了我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三年时光,整整写满了8个厚厚的笔记本。为了撰写毕业论文,我揣着导师的介绍信辗转奔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虚心向相关领域的名师请教,广泛收集文献资料。记得在中南财经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念我那天在暴雨后浑身湿透,又是远道而来的特殊读者,特别推迟了下班时间,破例允许我在闭馆后抄录一个多小时资料。那段奔波求知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我的导师华伯泉教授和云瑞群教授,一位在数理统计领域造诣深厚,一位经济理论功底扎实,两位先生皆是我国统计学界的著名学者,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由衷敬仰,至今怀念不已。正是得益于他们耐心细致、不辞辛劳的指导,对我进行严格的科研思维与方法训练,我才得以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也收获了优秀评级。

知行合一:三尺讲台写春秋

 1988年7月,当我在毕业论文答辩席上起身致谢时,窗外的稻田正翻涌着翡翠般碧浪。三年研途的最后一页,最终以经济学硕士学位证书上的钢印为句点。选择工作时,面对母校抛来的橄榄枝,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那些在图书馆伏案疾书的日夜,那些为求证一个论点与导师促膝长谈的午后,早已将我对学术的赤诚融进血脉。留校任教到人事处报到那天,我特意绕到教学楼前驻足良久:灰白的教学楼一如从前,蝉鸣声里恍惚看见三年前那个攥着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正与彼时身着浅灰衬衫的即将成为助教的自己隔着时空对视,我对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并深感荣幸!我暗下决心,要在这里将师长们严谨的治学精神传承下去,让学术诚信照亮科研道路,让博采众长破除知识迷雾,让知行相济培植创新根基,让表里如一铸就终身品格。

此后,在教学一线,我先后为本科生讲授统计预测与决策、运筹学、数理统计、信息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中级计量经济学、统计预测与决策、西方劳动经济学、当代劳动经济问题、市场分析与预测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导师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初心,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做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又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示范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视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努力做到严爱相济、润己泽人。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传授统计思维与方法,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带领教学团队,悉心指导青年教师,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大胆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同时,我还踊跃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先后主持校级和省级教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主编《计量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投资分析》《投资分析教程》《公司经济分析实验指导》等教材5部,荣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余项。我所负责的《计量经济》课程,成功获评省级一流课程,并自2016年起,先后在e会学、学银在线、智慧树、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等多个网络教学平台上线运行,惠及更多学子。

科研道路上,我致力于深耕宏观统计分析和数量经济领域,力求以科研反哺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自1988年起,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财贸经济》《统计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情报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涵盖安徽省社科规划办、国家统计局等立项课题;主持地方政府委托的 “十三五”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专项发展规划等课题10余项;出版《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研究》《市场分析与预测》《安徽投资发展报告》等著作3部;收获校级及以上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包括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招标课题评审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蚌埠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蕴含着我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始终坚守学术良知,严格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诚信的学术品格。

正是出于对教师岗位的敬畏之情,对教学科研的执着热爱,我分别于1991年、1995年、2001年顺利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于2010年、2013年先后荣获安徽财经大学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于1997年取得硕士生导师资格。一步一个脚印,在教育科研领域稳步前行。

在二十余载管理岗位上,组织悉心培养与重托始终是我奋进的力量源泉。自2001年起,无论是担任经济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和主任,还是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和党总支书记,亦或是经济学院院长,我始终秉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的理念,将校训精神深度融入学院发展建设全过程。在任期内,我重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精心培育优秀师资队伍,用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通过师生的齐心协力、共同拼搏,学院在学校年终综合考评中,多数年份位居第一方阵,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致远弘新:薪火永熠续华章

2023年9月,我光荣退休,学院和学校为我及其他同事举办了庄重而温馨的荣退仪式,那一刻,我的内心满是感动。如今,虽已被聘任到民办高校继续发挥余热,但我对安财的牵挂丝毫未减,并始终以各种方式关注、支持着学校的发展。

2025年,欣逢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站在新的时光渡口,回望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从最初4个硕士点(招收3个专业)起步的涓滴细流,到如今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覆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八大门类的学科江海;从首批13名研究生的星火微光,到年招收1500余人的璀璨星河——这份跨越时空的答卷,无不凝结着几代安财人“砚田深耕待春华”的治学韧劲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破局豪情。这四十年,是学校持续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的四十年,更是几代安财人接续奋斗、薪火相传的四十年。

而今,第七届党代会擘画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全面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号角已然吹响。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新文科建设方兴未艾的时代坐标下,学校紧扣构建“一体两翼”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安财新经管”和“走出去、建平台、上水平”两大战略,践行新使命、谋求新发展。这既是对“诚信博学 知行统一”校训精神的时代诠释,也给学校研究生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更是对全体教师提出的使命考卷——当以智慧为墨,以担当为笔,在江淮大地书写高等教育的奋进篇章。

作为躬耕教坛三十七载的老兵,我深知教师肩头承载的双重分量:既要作探微析理的“学术摆渡人”,更须当立德铸魂的“精神引航者”。虽已退离安财三尺讲台,但教育者的初心使命仍然在肩。我将继续以师长的身份,为民办高校的学子讲述统计学的诗意,用毕生积淀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更愿化作一座桥梁,连接安财的厚重历史与璀璨未来,让求真务实的治学品格,化作年轻一代接续奋斗的文化基因。

弦歌不辍传薪火,云帆高张启新程。祝愿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蒸蒸日上,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撰稿:1985级研究生校友 马成文;审核: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金再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