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盛夏恰似火,青春聚力正当时。2025年暑期,经济学院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结合学院专业特色,设立“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乡村基因编辑:古老中华文脉与美丽中国新貌的交相辉映”“县域城镇化与城乡融合的协同发展”“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4个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共组建87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其中2支国家级专项团队、4支省级专项团队。他们深耕基层沃土,锚定青春坐标,锤炼奋斗本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实践受到了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中国乡村振兴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
追溯红色记忆、重走红色足迹、挖掘红色故事,学院组织9支团队前往贵州省遵义市、安徽省六安市、上海市等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实践中,怀揣崇敬之心学习丰富的红色文化及历史知识。组织青春领航宣讲团深入基层社区、中小学开展“小规模、互动式”党史宣讲,覆盖群众、学生超百余人,让红色精神更接地气、入人心。
专业赋能乡村,实干振兴产业
学院组织27支实践团队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能源转型、数字乡村、城乡融合等视角,赴安徽省41个县(区)及山东、贵州、福建等省份开展社会实践。其中“‘青’心筑梦队和倾力‘乡’见”队在泗县为农户开展电商运营培训,覆盖农户50余户,编写《农产品线上销售实操手册》,帮助10余户农户实现线上销售“零的突破”,其中1户农户通过电商平台月销售增额超2万元;赴黄山茶区的“百校千镇万村”专项团队协助茶农设计“茶园研学+非遗体验”旅游线路,联动3家民宿推出“茶旅套餐”,助力周边3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旅游。
数字破解难题,智汇建言发展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指导老师团队指导46支实践团分赴凤阳小岗村、潜山农业示范区等地,聚焦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痛点,深入调研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困境。实践团队通过走访200余家农业合作社、500余户农户,针对性提出“分层技术培训”“政企社协同运维”“政策打包推送”等对策,形成《数字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获中国乡村振兴网、安青网转载。“皖众创新”“故乡明月里”等团队聚焦茶文旅融合,深耕农村生态环保,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初步制定了发展方案,为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
推动产业融合,疏通发展堵点
围绕“产业融合促高质量发展”,学院7支团队聚焦农文旅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两大方向,着眼地方经济发展难题。“皖众创新”等团队在当地企业负责人、村干部带领下,深入古诗里生态农庄、猴坑村、九鲤茶叶有限公司、新明乡政府等调研点,聚焦茶文旅与乡村文脉传承领域,挖掘徽商茶路历史、太平猴魁制作技艺等文化资源,通过整理访谈记录、撰写调研报告,为地方保护文化遗产、优化茶旅融合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深化校企协同,拓宽就业通道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兴业银行蚌埠分行、安徽海勤科技有限公司、牟定锦纳非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组建4支职业能力提升实践团,推荐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岗位涵盖金融客户服务、数字农业运营、生态环保技术支持、非遗产品电商运营等领域。参与实习的学生中,在银行协助处理客户咨询、整理财务数据;在企业财务部门参与成本核算、报表编制;在非遗企业参与彝绣、徽墨产品的线上推广,学生们通过实习表现获得企业录用意向,成功搭建从“实习”到“就业”的桥梁。
从追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精神,到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经院青年的身影活跃在基层一线,用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初心,更让“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在基层沃土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文:宁倩倩;图:经济学院;审核:夏光兰 王秋祎;编辑: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