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安财要闻

《财经高教研究》刊发朱红军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5-09-23浏览次数:10

2024年11月9日,以“数智时代财经高校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财经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大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与会财经高校共同探讨了面向数智化时代的财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之路。《财经高教研究》特别策划“数智赋能财经教育”专栏,邀请6所财经院校领导,共商数智转型之道。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朱红军《数智时代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收录其中。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数智时代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智技术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传统财经高校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财经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正逐步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聚焦,要求不断增强解决区域与行业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地方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作为“四新”建设内容之一的“新文科”正是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文科教育新要求的回应,“新财经”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财经”根植于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地方财经高校具有扎根地方、连通区域、亲近产业的天然优势,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输送专门人才的责任。在数智时代,加快“新财经”人才培养既是战略目标,又是重要抓手:一方面,中国已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推动“新财经”人才培养既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数智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加快 “新财经” 人才培养,必须调整财经领域内涵与外延,重塑财经领域的理论方法、研究范式和育人模式,为数智时代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因此,将 “新财经”人才培养置于国家战略的宏阔背景之下,服务推进数智化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地方财经高校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地方财经高校抢抓改革之机、适应时代之变、服务国家之需的使命担当。

一、数智时代对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新质生产力是对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高度概括。“数智化”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体,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数智时代颠覆和重塑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引发和催生一系列深层次变革,对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诉求。

(一)对财经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出新要求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和孵化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而新质劳动者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创生和转化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数智时代的产业组织形态和运行模式发生了质性变化,重构了财经的内涵和本质,财经相关岗位的需求和技能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等传统财经领域正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数据分析师、财务分析师、金融科技工程师等新的财经岗位不断涌现,对机器学习、数据分析技能、编程技能等“数字+”“智能+”的高阶财经知识技能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数智时代也是数智人文的时代,数智人文的发展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有利于更好地增进人类福祉,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宗旨。整体来看,数智时代不仅对信息技术、智能手段和财经知识及跨界应用等专业性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自主学习、信息识别、同理心、上进心、沟通力、决策力等认知性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对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和数智教育素养提出新要求

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 《教师数字素养》,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5个维度描述了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这对目前地方财经高校教师单一的专业背景和固化的学科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者。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财经人才,要求教师具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与传统财经学科交叉复合的学科背景,既要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也要具备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伦理判断力的能力。

二、数智时代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定位

地方财经高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探索满足数智时代需求的新财经人才培养之路。

(一)坚持价值引领

财经科学是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研究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现实经济现象和实践问题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地方财经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跨界思维,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应对经济新变化和社会新场景的实践能力。 

(二)坚持需求导向

为顺应数智时代的要求,地方产业面临数智化转型的紧迫任务,地方财经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度推进财经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财经学科专业优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学科发展模式,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切实增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

(三)坚持交叉融合

培养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人才,必须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学科基础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学科与财经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集群对接产业集群、专业集群对接企业集群,推动创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科专业与产业企业的适配性,体现数字融合的产业导向。

三、数智时代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结合数智时代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诉求与新定位,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在“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理念基础上,加强数智化教育,夯实人才成长根基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必须厚植科学范式变革的人才沃土,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学习力、竞争力和成长性。要加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数智化课程占比,以通识教育融合科技与人文。要提高“数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课程再造,增加人工智能、人机协作、数据分析等课程,打造“多维融合+高阶前沿+技术赋能”的课程提质新样态。 

(二)要重塑学科专业体系,支撑产业创新

坚持学科专业发展“小逻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以人工智能为驱动,以“数实融合”为主线,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力量,重点发展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电子商务、金融科技、资源与环境管理等专业方向。按照“做‘强’经管、做‘深’理工、做‘特’文法艺”的思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行“数智加持+交叉融合+多元协同”的专业优化新方略,促进数字学科建设与学科数字化转型,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三)要建设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加强有组织人才培养

数智时代具有协同育人的显著特征,地方财经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打破浓厚的专业情结和封闭的学科路径依赖:首先,要加大对数智相关学科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育力度;其次,通过校内拆分或者新设人工智能学院等,改变学科内生增长和调整的模式,以行政手段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快学科与专业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再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推动财经院校与工科类高校合作、合并,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要重视人文教育,回归人才本源

人工智能时代,工具理性以结果导向追求效用最大化,人文教育就是要超越工具理性,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培养健全人格。财经人文教育包括道德品质、责任担当、诚信精神、财经伦理、财富价值等的教育,要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原点出发,结合数字经济、虚拟现实等前沿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通过全人教育真正驾驭数智时代的技术工具,引领数智向善。

(因篇幅限制,注释从略,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引用格式:

朱红军. 数智时代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财经高教研究,2025,13(01):10-14

(来源:《财经高教研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