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最美人间四月天。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25届升学捷报频传,328名本科毕业生中,有85名同学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上岸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名校。他们当中,有36名班级学生干部,20名校、院级学生组织主要学生干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五大学生组织“领头雁”组团高飞,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艺术中心主席、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站长集体上岸,用“一‘研’为定”的信念,在深耕学术与服务青年的双轨赛道上奋力奔跑, 为全院学子树立了可感知、可学习的青春标杆。这份耀眼的“成绩单”实现了骨干培养与学业引领的双重突破,不仅是学生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学院2024年学风建设年和全链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成效的集中展现。
严把入口关,“三维一体”遴选机制挖掘好苗子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队伍建设作为学风建设、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逐步构建“政治素养+学业水平+实践能力”三维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在强调青年大学习完成率、主题党团学习活动参与度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指标外,更加看重学习成绩。要求学生干部首先是学习上的榜样,在选拔考核中设立专业排名准入门槛和学业预警退出机制。学院团委副书记孟繁泽同学,曾获“校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此次顺利考入西南财经大学,他说,在竞聘团委副书记时对应急应变能力的考查,让他更加重视思辨和抗压能力培养,在考研复试中能够从容应对,成功上岸。同样“破圈”出彩的还有学院艺术中心主席张灿,她被推免至合肥工业大学,活泼开朗的她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不仅在文艺活动的广阔舞台上展现自我、博得喝彩,更是在学科竞赛、专业学习的赛道上成为领跑者、赢得掌声。他们用有形的纸质成绩单和无形的综合素养诠释出了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生动内涵。
学院始终将学生干部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工作发力点,构建“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立体化培养模式,定期开展线下思政育人品牌活动 “我与书记面对面”和线上思政育人品牌活动“辅导员‘云’上有约”“青年大讨论”等,搭建与学生干部互动互促平台,以职业规划、考研升学等为主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红色实践教学和专题研讨。组织开展“学生干部能力提升营”,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公文写作、面试情景模拟等主题辅导。推免至山东大学的杨宇明同学表示:“通过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学生干部,尤其是青年学生党员,要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这个平台上,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茁壮成长”。他曾担任学院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站长,主持过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校级重点科研基金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荣获“校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标兵”、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党站两名副站长刘栋和卢雨茜也分别成功上岸安徽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他们用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与奋进姿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积极践行新时代青年党员的使命担当。
打造成长链,“双螺旋”培养提升能力促进阶
学院主动对接资源,积极搭建平台,引领和推动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投身实践。每年寒暑期,都会组织主要学生干部带头开展社会实践,积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专项竞赛项目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实现社会实践及项目成果转化。与蚌埠市税务局、财政局等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多方争取实习岗位,安排学生干部带队开展实训工作,凸显专业特色,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实操能力齐头并进。推免至中国海洋大学、被同学们尊称为“六边形战士”的王艺寒同学一直担任班级班长,曾任学院学生会部门负责人、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在校期间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校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30余项荣誉称号,获2022-2023年度国家奖学金、2023-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深圳校友会奖学金、国元证券奖学金、突出贡献奖等各类奖学金30项。作为全院学生的“偶像”,他始终以务实、奋进的姿态在求学道路上砥砺前行,是“能力进阶”的先进典型。
学院以“朋辈育人共同体”为抓手,突出“关键少数”发挥典型引领示范效应。创新打造学生干部团队“优秀毕业生宣讲团”品牌活动,搭建新老生对话平台,建立考研资料共享云盘,为同学们提供帮助,推动“一人领跑”到“群体共进”的育人生态持续升级。同步上岸安徽大学、担任院学生会轮值主席的周苏婉和高则晨是这一机制的生动缩影。两人作为学生会的领头雁,以“双线并进”的奋斗姿态实现学业与工作的双优表现。在新生交流会上,先后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的周苏婉,以“每一滴汗水都是未来的铺垫”为主题,分享自身成长实战经验,与向往优秀的青年群体同频共振。目前,学院已形成“月度例会+专项研讨+年度评优”的闭环体系,积极培育像周苏婉这样的朋辈导师,他们既是知行合一的示范者,更是青春能量的传播站。
以青春之名赴学术之约,以奋斗之姿筑先锋力量。学生组织负责人的集体成才,是学院“组织育人”与“管理育人”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更是推动学风建设工作的明显成效。在未来,学院将进一步优化学生组织建设机制,尝试通过跨组织联席培养、志愿互助体系完善等,持续打造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学生骨干队伍,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在学术报国的伟大征程上勇攀高峰。
(撰稿:财公学院 魏志鹏;摄影:财公学院;审核:财公学院 汪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