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要闻

《安徽日报》刊发我校杨晓妹教授、刘华副教授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11

近日,《安徽日报》第6版“思想周刊”刊发了我校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杨晓妹教授、刘华副教授共同撰写的理论文章《加快推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文章指出,应急物流在应急管理中通常能解燃眉之急,对此需高度重视,畅通应急物流全过程,高质量推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以便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文章从优化应急物流顶层设计、加强应急物流部门联动、打通应急物流全部流程、发展应急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四个方面给出了加快推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急物流是应急物资保障的重要环节,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灾害应对的时效性,是连接应急物资供应与灾区需求的核心纽带。应急物流不仅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动脉”,更应成为事前风险防控的“免疫系统”。因此,我们应加快推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优化应急物流顶层设计。应急事件往往时间紧迫,需要快速响应。然而,应急物流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可能会出现协调不畅。另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可能有各自的资源储备,在进行资源分配时,可能导致有的地方资源过剩,有的地方不足。应急物流是“平时筑基、战时决胜”的关键,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优化顶层设计,做好整体规划,提升应急物流效率和应对能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风险损失最小化。我们要建立国家级应急物流常设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民政、交通、卫生等多部门职责,打破“信息孤岛”和“各自为战”困境,确保各方行动一致。明确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权责划分,精准实施应急物流的统一规划指挥调度工作,提高物流效率。完善法规体系,统一操作标准,为应急行动提供法律保障和规范依据。同时,考虑到不同类型的灾害对物流需求差异巨大,顶层设计需预设个性化方案,根据具体场景灵活调整策略,而非“一刀切”应对。

加强应急物流部门联动。应急物流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合作,加强部门联动是保障应急物流高效运转的重要举措。一要保障应急物流信息的畅通共享。以现有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物流平台等为基础,构建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实时整合灾情信息、物资库存、交通路况等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精准匹配。二要强化应急物流联动响应。加强物资储备基地、生产企业、物流协会、社区居委会等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定期举行应急物流合作演练,推动部门联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协同”。三要完善应急物流补偿制度。当突发公共事件、遭遇紧急情况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契约制度的形式,与物流企业签订应急救助协议,明确其责任和义务,对服务于应急物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优质高效的物流企业参与运输配送应急救援物资。

打通应急物流整个流程。应急物流是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设计的特殊物流体系,其核心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将救援物资、人员和服务高效送达灾区或需求点。与常规物流相比,应急物流的流程涉及多主体协作、动态资源调配、极端环境应对以及多阶段任务切换等,流程环节较为复杂。完善应急物流信息、供给、仓储、运送等方面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应急物流全过程实施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应急物流管理部门动态掌握储备基地的物资储备情况,以及生产厂家、商场超市等主体的物资供给量,应提前谋划应急物资生产,做到定企业、定品种、定规格、定质量、定产量,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调配和使用应急物资。依托国家大宗商品流通走廊,确定应急物流战略通道,保障急时公铁空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疏通城市到居民小区堵点卡点,保障“微循环”畅通无阻。赋予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城郊大仓等应急物流功能,形成应急物流网络。与铁路、航空、公路等运输部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共同研究不同紧急情况下应急物流的工作预案,确保灾时各方能够按照预案迅速响应,做好应急物流运输配送的配合工作。

发展应急物流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物流行业技术迭代升级,行业集中度、运转速度得以进一步提升,为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提升应急能力带来更多可能。接下来,有关部门应加大推广物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业态、新模式,致力于提高物流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物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健全应急物流专用信息平台,实时更新物资储备、生产、需求、通道以及运输信息等,对应急物资运输全过程做到实时掌控,提高物资供给、运输、配送效率和精准度。推进大数据分析、物流信息系统、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应急物流领域的普遍应用,尤其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仓储管理系统(WMS)、供应链管理软件、运输管理系统(TMS)、无人机、绿色物流等在应急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无人仓、无人驾驶配送车、机器人、智能快速配送等新业态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和普及,实现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全过程精准对接一体化新模式。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应急物流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于应急物流管理。 

安徽日报》刊发链接: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4/15/node_06.html#c1081899

(撰稿:财公学院 刘璇;审核:财公学院 王浩林)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