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轻松愉悦的,都是疗愈”,管工学院以“一站一坊”(线上“管工学子心灵驿站”、线下“心灵驿站工作坊”)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疗愈活动,构建双线联动的“心理育人”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搭平台,筑牢“心理育人”根基
学院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育人平台。线上依托“管工学子心灵驿站”QQ空间和易班工作站特色专栏,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支持,累计发文300余篇,浏览量近3万次,点赞量3000+次。作为学校首批“易班示范站点”,学院易班充分发挥易班平台建设优势和特色,开设《心灵‘易’站一起‘健’》特色专栏,下设“心理知识科普”“心理工作坊”“心理班级活动”等栏目,通过平台融合、内容创新、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线下设立“心灵驿站工作坊”,已成功举办13期活动,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孵化了“心理沙龙——室内读书会”“心理素质拓展系列活动”“心理健康互动座谈会”“心理&手工疗愈”等特色品牌项目。为学生提供释放压力、交流成长的实体空间。
建场所,优化“心理育人”环境
为了营造浓厚的心理育人氛围,学院建立“心灵驿站”心理育人场所,依托线下阵地,开展“心理咨询预约”“心理团辅活动”“心理美育活动”“心理健康活动季系列活动”等活动。“心灵驿站室”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场所,布置温馨、环境优雅且具有一定的“私密空间”性,为辅导员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空间,满足心理工作开展的特殊环境需要。
促协同,提升“心理育人”成效
学院构建了“133”心理育人特色队伍,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兼职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为补充,全力打造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职辅导员定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心理异常学生研判会”,一个“‘点亮青春’主题辅导员论坛”,一个“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建立“三位一体”朋辈支持互助模式,即“心理委员+宿舍长+班主任助理”,在课程和实践中为学生传授心理和安全知识,解决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困惑,并开展多样活动将育人因素融入学生实践,全方位提升心理育人质效。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建立重点人群家长通讯录,共同商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案,同时利用社会心理资源,构建校内外协同心理育人体系。
塑品牌,彰显“心理育人”特色
学院不断创新心理育人模式,打造了心理树洞信箱、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主题班会、心理讲座、心理游戏、素质拓展、心理观影等特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应对压力,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响预警,稳固“心理育人”防线
学院深入构建源头梳理、过程管理、结果处理、保障管理“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源头梳理”力求从心理问题发生源头入手,从课程建设、分类疏导、文化育人、家校合力四个方面预防学生心理健康危机;“过程管理”从学生日常心理健康安全入手,利用心理测评、日常预警、线上线下活动联动、日常心理咨询四大举措建立管理网格;“结果处理”从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角度出发,建立重点人群家长通讯录,大力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积极争取专业机构协作支持以及妥善做好学生突发事件善后工作;“保障管理”重在配齐建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和场所经费保障两个方面,注重骨干队伍心理教育能力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管工学院通过“一站一坊”双线联动的“心理育人”模式,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心理育人品牌,取得了初步成效。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被列为首批校级“重点建设”单位;2篇“心理育人”案例分获研究生育人典型案例一等奖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1篇“心理育人”项目获2024辅导员创新工作精品项目一等奖,1篇“心理育人”案例获2024辅导员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学生团队获2024年蚌埠市第一届高校主题心理知识竞赛三等奖;学生及团队参加校心理视频类比赛获得奖项共24项。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大心理健康工作力度,注重校院联动融合,积极构建品牌特色,着力发挥“心灵驿站”心理辅导站的心理育人作用,充分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撰稿:管工学院 汪慧 李婷;审核:管工学院 樊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