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2005—2009年在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现为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资产保全经理。
在兴趣与自由的田野上
谢启超清楚地记得,2005年的夏末,他与家人一行驱车前往学校报到。在傍晚的落日余晖中,谢启超与家人到达校门口。驻足门外,他看到校园内的熙攘人群,满心欢喜与期待。“一切都是新鲜的,高大气派的通慧楼,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动有趣的课程,每天我们都过得很充实。”谢启超回忆道。当时,辅导员廖信林老师与学生们相处十分融洽,年纪相仿的师生们从课业学习到闲暇娱乐都有许多共同话题,“我们经常与廖老师一起打篮球,现在想来感情都藏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即使在毕业多年后的今天,谢启超与廖老师之间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廖老师就是我们在学校的定海神针,我们离蚌埠又很近,得空了总想回去看看”,谢启超笑着说。在安财,除了日常生活片段中浓浓的师生情谊,令谢启超记忆深远的还有清风拂过的授业课堂。谈到印象深刻的课程,谢启超思忖片刻,“教授微积分的李天胜老师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盎然、直观清晰,刚入学时的我感到非常振奋又惊喜,体验到专业知识学习的精深奥妙”,就这样,谢启超在心中种下憧憬学术的种子。
入校后不久,谢启超加入了学生会的宣传部门,并积极协调执行宣传部的活动。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谢启超与同学们共同策划组织各类活动,不仅锻炼了他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还让他收获了一群好朋友。谢启超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活动应该是因为喜欢才去参加的,而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在这些课外活动中自然能锻炼人的能力。谢启超以一位学弟的经历举例:“他因为喜欢英语而加入了学校英语角,当时是比较小众的社团组织,但他因为兴趣坚持了很久,他这段经历就对他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帮助很大。”
在校期间,谢启超热爱学习、善于钻研,他认为,做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能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学习之路亦是如此。因此,进入高年级后,他毅然投身于更高层次的学术追求,决定前往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攻读金融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一件事只要专注去做,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肯花费时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谢启超在读研期间始终秉持着这份信念,在所学领域中继续深耕细作,不断钻研,先后在CSSCI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当面临就业与继续深造的抉择时,谢启超因为更喜欢应用型、实践型的发展路径,便放弃了读博深造的机会,进入业界开始新的人生航线。
精进、练达与回馈
毕业后,谢启超进入华夏银行工作。离开校园踏入社会,谢启超深刻体会到了两者间的不同,“学历是敲门砖,而进门后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修炼。”谢启超在精进业务的同时注重反思复盘,职业发展中,他逐渐构筑起专业技能水平与工作业务的有效结合、体察企业与客户的利益诉求并妥帖执行的一套为人办事行为准则。“职业发展也是一部无字之书,需要每个人自己写就。”在华夏银行工作的五年时间里,从职场新人到岗位能手,谢启超不断精进业务水平,更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来,谢启超进入招商银行工作,主要负责不良资产的清算与处置,向更深领域进发。
师泽如山,教泽绵长。在忙于自身发展的同时,谢启超未曾忘记母校,在安财成就的一颗赤子之心,敦促他时刻记挂要为母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2023年,谢启超联合几位同窗好友,向母校慷慨捐款,用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拓展建设,他说:“在南京工作,离母校很近,会经常回来转转,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对安财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廖老师也一直扎根在安财工作,每次回到这里都仿佛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倍感亲切。未来的日子里,我也期待着有机会能够为母校和母院多多助力。”
对于学弟学妹们,谢启超同样寄予深切期待。谢启超鼓励同学们多看书、多阅读,“只要能认真阅读,读一本书便会得到一种伟大思维的精华启迪。读书不难,最难的是要长期坚持下去”。谢启超便是一个非常爱看书的人,曾深入研读了许多关于经济领域的古今经典作品,如《国富论》《货币战争》以及《经济学原理》等。“读书的妙处之一是你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你曾经花下的功夫就会给你带来惊喜。”谢启超谈起一次在求职时因为恰逢面试的企业总裁听到他的读书心得,双方畅谈良久,谢启超因此得到了宝贵的求职机会。同时,他还提倡同学们多走出校园的舒适区,多出去看看,多去实践,“知识和实践,两者必须结合,看看从业者们在干什么,了解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为自己指明发展方向”。谢启超也强调在大学阶段应努力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例如熟练运用Excel、PPT、爬虫技术及编程语言等,这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多可能性,“玩转工具是很有职场性价比的”。谢启超建议同学们要明确自身的人生目标,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明确目标后,也要能吃苦,因为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过程总是充满艰辛,但是在磨难中才能成就自己”。最后,谢启超建议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生活习惯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家庭生活、职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同学们不能眼高手低,要做的比想的多”。
采访最后,他希望各地校友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举办更多有益的活动,提高向心力,不断为母校建设和校友发展添砖加瓦。身处南京,始终心系安财!
(撰稿:特约记者 周毅玮 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鲍小宇;审核:党委宣传部 王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