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安徽青年报》报道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知行合一的教育诗篇

发布时间:2025-08-22浏览次数:10

8月15日,《安徽青年报》11版以《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知行合一的教育诗篇》为题,报道我校引导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对接融合,着力做有特色、有实效的社会实践。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知行合一的教育诗篇

今年暑假,安徽财经大学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统筹校内外育人资源,积极引导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打造具有安财特色的社会实践“一院一品”示范项目,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千村’调查”“怀远县乡村振兴”等11个专项实践主题,引导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对接融合,着力做有特色、有实效的社会实践。

在“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安徽财经大学协同承办的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通过“订单式”选题调研、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劳动教育、实践体验、互动交流六大环节,全面打造新时代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传承改革精神的生动课堂。在蚌埠市黄郢村、韩葛村,师生们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细致记录农户的政策知晓度与生活满意度。7月初,在当地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学生们顺利前往寿县古城参观紫金砚非遗研学基地及紫金砚艺术馆,沉浸式感受非遗与文旅融合典范的魅力。在金寨县大湾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伟带领学生们开展沉浸式参观和实地调研,感受大湾村土地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融、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这个夏天,安徽财经大学师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国情省情实践调研中,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诠释责任。当“我把金寨带回家”的直播声浪穿越大别山,当紫金砚的纹路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新生,安徽财经大学所构建的“实践——研究——转化”闭环机制正在重塑高等教育范式,这种将课堂延伸至田野的创新正在证明:真正的知识生产永远发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界地带,而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正在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赋能的共生发展。

安徽财经大学将持续聚焦实践品牌运作,深耕实践特色共创。努力挖掘学校、学院资源与优势,培育特色校地合作实践项目、“一院一品”等特色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实践成果培育转化,引导广大师生将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和感悟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在火热实践中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安徽青年报》链接:

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2497&CurrSid=24486&newsid=69624 

(撰稿:校团委;审核:校团委 袁宝刚)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