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要闻

【榜样的力量·教师篇】曹天生:退休不褪色,笔耕续华章

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314

曹天生,1953年出生,安徽泾县人。1971年参加工作,曾被特招到军事院校工作,曾获原总参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被授予大校军衔。2003年10月到安徽财经大学工作,担任教授,曾任学院院长等职,2017年退休。2021年,获“安徽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之星”称号;2022年,入选安徽省离退休老干部宣讲团成员,并为安徽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人之一;2025年,获“安徽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曹天生教授自退休以来,始终坚持离岗“心向党”、退休不褪色,努力践行着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使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和教学实践成果,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四月初,记者一行对曹教授进行了专访。

退休是学习研究的新起点

曹天生教授对于退休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说:“退休,并不是字面上的退而就休,而是人生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的旅程。”在他看来,人文学科的深入研究需要长期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退休之后才是争取学术进步的良好契机。因此,曹教授在退休之后没有选择隐退学林、寄情山水,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继续学习和研究上。尽管自己早已学有成就、教有成果,但他始终秉持着“学无止境,行以致远”的理念,继续前行。

退休后,曹教授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发的《中国通史读本》,精读了非遗文化、手工技艺方面的理论和知识,选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典籍和历代典章制度等。同时,他还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泛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坚持挤时间到图书馆看书读报,并做好笔记。感受学生的青春气息,和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让心理年龄保持年轻。正如他所说,“人生快乐的来源各有不同,真正持久的乐趣,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充盈,而读书学习、获取新知,则是滋养心灵的不竭源泉。”

长期的精进研究和笔耕不辍,让曹教授在退休后继续摘取丰硕的学术成果。退休以来,他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术界》《政治思想史》《中国农史》等期刊发表论文15篇,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和引用;主编了《新徽商导论》《徽商文化》等学术著作,其中《瓷青纸制作技艺整理研究》《徽商文化》先后获安徽省社科联三项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2020年,与团队成员一起前后历时8年,顺利完成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社科院院长李铁映主持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安徽卷》的主编工作等。

2024年6月,曹天生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整理与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该项目于2023年获批国家重点出版物“十四五”规划立项。这套著作是在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成果基础上再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基础理论卷》《发展历史卷》《传统技艺卷》《资料整理卷》《宣纸文化卷》《传承保护卷》等20册组成,图文并茂,文本量大。目前这套书正在紧锣密鼓的出版中,预计将在2026年全部出齐。此外,还有其他11部专著和主编式著作也在同时出版进程中。

以服务社会为使命

学术研究是艰难的——漫长的文献阅读、枯燥的选题论证、反复的论文修改、激烈的同行评审……这些到底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曹天生教授回答道:“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应囿于书房的自娱自乐,也不该将学术研究当成个人名利的垫脚石,而应成为一种公共责任——要将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的进步,让前沿的探索真正有益于社会。”

从理论到实践,曹教授做的不仅仅是纸面学术文章,更是服务社会的大文章。曹天生教授积极运用宣纸研究的相关成果服务社会。他主编并于2018年出版的《徽商文化》,已经被多次印刷,被一些企业作为伴手礼赠予国内外客商,对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中国宣纸发祥地——千年小岭》被经济科学出版社再次印刷,并被安徽省干部培训基地作为教材和宾馆用书使用。2011年至2024年间,他应地方政府邀请,并在地方多方面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主持编撰了《中国宣纸发源地——丁家桥镇故事》10辑先后出版,为开发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和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他的《中国宣纸》先后出版有第一版、第二版和普及版,近年来有的被高职院校作为教材使用,其中部分章节被择选编入高职院校的教材中。他两次应邀在安徽大讲堂做讲座,其中《文房四宝,安徽取半》录像被安徽省委党校干部班使用作学习材料,2024年又被重播多次。其中“中国文房,安徽取半”被央视主持人作为主持语选用。他为安徽省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妇女创业培训班开办讲座2次;应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邀请作为专家赴四川、安徽等地进行专业评审;应安徽省经信厅、安徽省社保厅等邀请担任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徽工奖”的评审等。此外,还应邀担任国家、省、市多家协会、研究会、学会的高级顾问、顾问、常务理事、理事等。只要时间允许,他都本着学习的态度积极参加,每次都有收获。他说:“学问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一句睿语,一条经验,都可以使自己从中获益。”

尽管事务不断,但曹天生教授风趣地表示:“几年来的脚步匆匆,使我忘了年龄,忘了疲劳,增进了身心健康,使我真切体会到医学界专家‘健康是忙出来的’的道理不虚。”在外忙碌之余,他还先后应研究生院、校团委、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之邀,开设党史学习教育讲座等十余场次。在他看来,和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在一起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仅是一名退休老教师的终身使命,也是永葆青春和旺盛精神的秘诀。

七秩再出发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寻常人眼中,70岁已经是落日余晖。但曹天生教授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肯德基品牌的创始人哈兰·桑德士上校在70岁时将自己的事业做到如日中天;张大千先生到70岁时取得了自己绘画艺术理论的突破;齐白石先生也认为自己的艺术成就到了70岁才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我校老前辈李增德先生在70岁上下,为外交部长黄华在联合国的发言润色定稿,翻译出版英文版《中国经济史》等;郭彦刚先生70岁时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聘为研究生导师,其货币史的研究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彭鹏先生70岁担任关工委主任,经过20多年,带出一个全国先进集体;我校一些退休的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虽然年过70,也仍然都在教育战线贡献自己的智慧……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他认为,即使人过了70,只要愿意作为,身体没有大碍,是完全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的事业并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以上所列举的这些人的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都非常值得学习。

作为学校关工委委员,曹天生教授把教育引导下一代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己任,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他多次组织学生到泾县等地考察宣纸和文房四宝制作技艺,开展徽商历史文化的调研及产学研联系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在乡村的产学研活动牵线搭桥并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读懂中国”活动中,曹天生教授与本科生结对,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勉励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结合自己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经历与经验,与青年教师共同就传统文化课题选择、课题申报、论文修改和发表进行探讨和交流,为学校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助力。截止目前,他仍然联系、辅导本校青年学术团队3个,与十多位青年教师和学生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

出于对校史研究的使命感,他决定继续在校史领域耕耘。2019年5月,他担任校史编辑组长协助学校完成《安徽财经大学校史》(1959—2019)的编辑出版,成为建校60周年的一大盛事。他感慨地说:“学校早期的师资队伍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些人服从国家建设都是无怨无悔、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翻看资料,一则史事令他十分感动。一位教师到合肥报到后来到蚌埠,但当时缺少住房,为了留住这位老师,一位校领导自愿将自己的宿舍腾出,让那位老师搬进安家,挽留住了这位老师,他自己则搬到教室临时居住。校史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教授说,我们学校今天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不正是有这样一批批无私奉献的领导和教师在这儿团结奋斗的结果吗?

访谈结束之际,记者们向曹教授问了一个问题:“再过几年,待全部书籍出版完毕后,您还有什么新的人生规划或学术研究计划吗?”曹教授笑而不答。他带领我们参观了新布置的书房,看到了他新买的6个书架,看到了重新排列整齐的书籍。他忽然说到:“人不是被年龄淘汰,而是被思维淘汰。只要能够转换思维,70多岁以后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如今的人,70小弟弟,80小哥哥,90不稀奇,茶寿才应是大家的追求。我也是有梦想的人呀!”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念念不忘的梦想,做到终有回响,向操场要健康,向图书馆要智慧,向身边人要力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常态。这不正是对我们提出问题的最好回答吗?

采访最后,曹天生教授十分感慨:近些年来,学校的全面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获得了博士点立项,实现了安财几代人的夙愿。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既是对安财六十余载办学积淀的肯定,更是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学校的一项评价排名进入到前200名,这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标志。同一评价从2005年345位前移到197位,20年前移148位,每年前移7.4位,这也是一个不小的稳定的进步。曹教授表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为一名老同志,他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为学校的继续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文:刘巍 刘欣雨;图:受访者提供;审核:唐义立 徐翠平 王秋祎;编辑:谭婷)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