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要闻

亲历阅兵:退伍老兵日记中的训练岁月

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186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前夕,记者采访到一位普通的转业军人,他的故事始于一次特殊的经历——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在他十年前写下的阅兵日记里,记录着那段从入选、训练到正式受阅“痛并快乐的日子”。记者深切地感受到那段不平凡的日子给他留下的深深烙印。

当见到我校安全管理处消防科副科长刘海涛时,他正在校园里忙碌着。他说,当了12年的兵,最难忘的就是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帽檐线、下颌线、胸脯线、枪线、手线、脚尖线,一条线都不能有丁点失误。”说罢还向记者比画了下如何“拉五线”。

炮前列队 左三为刘海涛

尽管已经过去十年,刘海涛对那场阅兵的很多细节都记忆深刻。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当兵时的日记本,三本共300多篇,内页已经泛黄,苦乐交织,“阅兵”几乎是他笔下唯一的主题,更是他生活里最重要的内容。

(2015年2月28日,星期六,晴)“自从参加此次活动,我自身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虽然经过天安门广场也就那么十几、二十分钟,但我知道在这极短的时间里,我们不能有一丁点的失误。”(刘海涛日记)

2014年11月,在休假的第三天,刘海涛接到部队召回通知,阅兵巡演的装备正是自己所在部队的装备,个人也要参与阅兵选拔。“身高、体型、军姿,都得严格把关。”经过一番细致考核,刘海涛有幸入选。他告诉记者,在新疆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训练,次年五月份进入北京阅兵村开启综合训练。从人练到人、装备合练,近10个月时间,约300天,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

(2015年4月8日,星期三,晴转小雨)“下午训练的时候,感觉确实不容易,一整个排面,30个人,那么多地方要标齐了。上午上线时,感觉身体重心太靠前,没到一小时腿就开始打颤。”(刘海涛日记)

刘海涛在第二本日记中同样详细记录着每天训练日常,读起来枯燥无趣,但这就是他们当年的训练生活。“站军姿是最苦的,上午5个小时,下午还需要站2-3个小时,一天下来手和腿都是肿的。” 他告诉记者,站军姿过程中不时就能听到“扑通”的声音,那是又有人晕倒了。

训练中的刘海涛

他回忆到,第一次合练是在9月份,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一下连续晕倒了十几个人,自己也差一点没撑住。但他明白,晕倒意味着淘汰,意味着任务失败,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扛过去了。

(2015年5月24-27日,晴)“24日下午5点抵达北京昌平火车站,满心喜悦、好奇。摇了好几天火车,终于抵达北京了。”(刘海涛日记)

此次进京一共108人,抵达北京意味着离阅兵又进了一步,时间紧、任务重,训练也更严格。刘海涛在第三本日记的首页,用黑色水性笔加粗写下了“吃苦!坚持!”四个字。他告诉记者,在来北京的火车上,自己和战友直接在卧铺的过道上站军姿,“累归累,但练习起来绝不含糊,一天也不能落下”。刚到北京,刘海涛告诉自己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白天训练,晚上还要挤出时间去给装备清洗、维护、喷格子,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可以用来睡觉。

阅兵式合练

除了训练,北京那段时间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自己带着战友们干了一天一夜的楼道文化墙直接“火”出了圈。“当时,北京军区的领导还带队过来参观我们做的文化墙。”刘海涛自豪地说。他坦言,当时高负荷的训练能够坚持下去,和战友以及家人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2015年6月21日,星期天,晴)“姐姐给我买了很多吃的,也就站在外面说了会话就走了。说实话,在这里还能见到家人,真是幸福的感觉。”(刘海涛日记)

刘海涛告诉记者,在这种极其紧张的氛围里,对亲人的思念既是压力的舒缓,也是情感的宣泄。自己和家人的沟通主要通过不定期的电话。即使这样,自己也算是得到了很大的宽慰。谈及家人,刘海涛坦言至今一想到错过了家人很多重要场合,就会感到愧疚。为了让自己安心训练,家人瞒住了外婆去世的消息,自己妹妹的婚礼也没能参加。他说:“阅兵结束后,家人都为我感到骄傲,村里乡亲都为我高兴,但我心里最想感谢的就是亲人的支持。”

和战友在一起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刘海涛,三代军旅情,19岁入伍的他年少时早已耳濡目染。他的军旅生涯和大多数人不同,先甜后苦,入伍初期被分配至兰州军区某新兵营,后分配至兰州警备区司令部,最后才是新疆的边防基层连队。12年来,父母一直在鼓励着他。此次参加阅兵,家人们更是做足了后勤保障。“在北京那会儿,真以为跟对象要‘黄’了”。刘海涛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的媳妇就是当时的女朋友,参军、受训这些年来,一直默默支持着他。

(2015年9月3日,星期四)“今天是最光荣、最幸福、最有意义的一天!今天和装备和战友们,一起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刘海涛日记)

刘海涛的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

2015年9月3日,是刘海涛此生最难忘的一天。他所在阅兵方队比正式阅兵时间提前了数个小时到达指定位置,等待上午阅兵式的开始。

“那天,当习近平总书记向群众挥手致意时,天安门前的群众响起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刘海涛表示,那是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激动得浑身发热,感觉有使不完的力气。

当自己所在的方队通过主席台时,刘海涛特别渴望在这个他能走到的最近距离,认真看看党和国家领导人。但出于任务的需要,他克制住了自己,“为了不影响队伍,我没敢仔细看,认真用眼睛的余光保持着排面,想以整齐划一的队形向中央领导献礼。”刘海涛说到这,眼里满是激动。

阅兵结束后,回到驻地的刘海涛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他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飞回家中,把这份喜悦告诉所有家人。

所获荣誉勋章

在这之后,刘海涛又参加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他告诉记者,这次执行的阅兵任务也非常令他难忘。“当时第一天先是演习,第二天直接开始阅兵,所有人和装备由“战场”直接转到阅兵场,每个人都是干劲满满,好像感觉不到累。”后来,刘海涛又执行了边防任务,将中国军人的斗志带到了一线作战现场,7个月的高原边防生活,5700米的海拔高原缺氧下,没水没粮缺水少粮和不间断高原反应,他没有叫过一个“苦”字。

2021年12月,刘海涛来到安财,从军人到安财人,身份的转变没有让他感到措手不及,反倒是12年军旅生涯铸造出的钢铁意志和严格纪律,让他很快适应了高校工作。

当记者再次跟刘海涛聊到即将到来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他满是激动,“现在,咱们部队的各种装备早已升级,我非常期待,阅兵当天一定会守候在电视机旁观看。这次受阅的将士一定正在夜以继日的刻苦训练,以最顽强的意志完成着任务,为国争光。我这个老兵在此向他们致敬!”他也鼓励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军营,在军旅生涯中展现青年人的时代魅力。

十年前的阅兵记忆,已经烙刻在刘海涛的生命年轮里。今天,在他的眉宇间,在他一举一动中,我们依然能够读出中国军人特有的东西。

“扛过枪、站过岗、阅过兵,军校、机关、野战部队都待过,边防也守卫过,生死也见过。”采访尾声,刘海涛给我们来了一段单口,部队生活带来的成长是方方面面。他笑着说:“真想再给战友们表演一次啊”。

人物简介:刘海涛,1989年出生,安徽蚌埠人,中共党员。先后服兵役于兰州军区某新兵营,兰州警备区司令部,新疆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执行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以及边防等重要任务。2015年获阅兵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3次,优秀士兵4次,2017年录入新疆军区人才库。现就职于安徽财经大学安全管理处。

(文:谭婷;图:受访者提供;审核:王秋祎;编辑:谭婷)



最热文章